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轄區範圍-永康區

 轄區(臺南市永康區)土地總面積:4,009.0404公頃,土地總筆數:129,154筆;建物棟數:95,985棟,建物總面積:18,009,190平方公尺。

轄區範圍-永康區簡介(YUNGKANG CITY)

埔姜頭,暗嗦嗦。火金星,來照路。

開基祖,是平埔。清朝時,唐山公,

入大灣,繳番租。洲仔尾,立厝戶。

開鹽埕,掘水路。蔦松街,設店舖。

新天地,建鄉土。

號稱前縣市合併前原臺南縣稅收最豐富的「永康區」,正好緊鄰聞名全國「新市科學園區」及荷蘭時代最著名「新港社」的「新市區」。「永康區」地形平坦,東邊以「許縣溪」與新化區交界;正北、西北以「鹽水溪」與新市區及安南區相望;西南以「柴頭港溪」與北區為鄰;南以道路、水溝與東區、仁德區、歸仁區接壤。高速公路從中間貫穿南北。中山路、中正路、復興路、中華路、縱貫公路與高速公路構成全區公路交通網,四通八達十分便利,縱貫鐵路也經過本區。全區面積約4000公頃,其中約220公頃為非都市土地外,餘皆屬永康交流道特定區計畫之都市土地,現有人口近23萬人,是臺南市人口數最多的行政區。

 

荷蘭人治理台灣之前,永康區為西拉雅系平埔族的居住地,明鄭時期隸屬於天興縣,當時漢人經台江內海溯新港溪(今之鹽水溪),於該溪南岸聚居開墾,永康因位在郡城(前台南市)赴北要道而繁榮。永康在清朝時期稱「埔姜頭」,劃歸台南府;在日據時代(1895-1945),永康區隸屬台南州新豐郡「永康庄」,庄役場(今稱市公所)設在「埔羌頭」(今稱永康里)。永康庄下分埔羌頭、網寮、蜈蜞潭、蔦松、六甲頂、鹽行、三崁店、王田、車行、大灣、西勢等大字。

 

台灣光復後(1945~),改「州廳」制為「縣市」制(當時有八縣九市),「郡」改稱「區」、「街、庄」改為「鎮、鄉」、「大字」則稱為「林」下設鄰。所以原叫「永康庄」在這時(1945.12.06)則改稱台南縣新豐區永康鄉,屬二等鄉。

 

永康由於近幾年來工商業發達,人口急速增加,達到15萬人口,符合升格縣轄市條件,經省委會核准,終於在1993年5月1日由永康鄉改制為永康市,而永康鄉從此成為歷史名詞,並於2010年12月25日起,因臺南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,更名為「永康區」。

永康區溪流介紹

蔦松溪

為一小溪流,由永康市蔦松附近流經鹽行,進入鹽水溪排水道,流入本市,與安陽寮排水

道平行,在安平臺鹽三廠附近入海,蔦松溪在鹽行附近切割臺南臺地,成鹽水溪排水道時兩岸均為魚塭,河床平時淤積嚴重,暴兩時常導致排水不良,為害甚鉅,其出海口淤積更形嚴重,大有疏通的必要。

 

洲子尾溪

源自出關廟新化丘陵,在鹽行南方與六甲頂北方之間,溪流甚小,亦流入鹽水溪排水道,

切割臺南臺地的北端,形成甚多小段丘。洲子尾溪-源自出關廟新化丘陵,在鹽行南方與六甲頂北方之間,溪流甚小,亦流入鹽水溪排水道,切割臺南臺地的北端,形成甚多小段丘。

 

六甲頂溪

發源於四分子附近,切割臺南臺地之北段,其間形成二三階的谷中谷,兩岸有臺南層之

六甲頂溪段露頭及散佈甚多的海相化石,最上段亦為砂丘分佈,似表示地殼的間歇隆起及河川侵蝕之強,此溪於鄭子寮東方流入鹽水溪排水道,在臺南臺地之地質及地形上是一重要之小溪流。

 

花園坑溪

發源於甲頂里故陳永華花園,西流入鹽水溪,為甲頂里北界。

 

洲仔尾坑溪

源於鹽行里,西北流,經洲仔尾東北入鹽水溪。

 

柴頭港溪

發源於臺南巿東區後甲,北流過小東路,經永康區與北區交界線西北流,稱石頭坑,由柴頭港入鹽水溪。主要的分流及埤塘有大橋港(在大橋村,離開元橋不遠),小橋港(在大橋村,由今砲校內發源,西南流入支流).萬裕碑(在五王村,今頃地為販厝,據傳原有大,中,前、後,東五埤)。

 

許縣溪

現在的許縣溪(古名許寬溪),河道淤塞,已經看不到清澈的溪水,已經無法在那兒捉魚兒

、摸蛤蜊了。從開運橋(往永康路線)或新灣橋(往大灣敏線)橋面往下看,只剩中間一條蜿蜒曲折的濁水溝,那是上游有工廠排放髒物污染的結果,再看兩旁是雜草叢生或一些農作物,倒是綠意盎然。 這一條許縣溪向北流,到省道豊化橋處,與二條小溪匯合,其一為菖拔林溪(古代叫木崗山溪),一為頭前溪(又叫大目降溪),再經鹽水溪出海。

 

早年,這條許縣溪(又名新港溪,因新市屬新港社),可通行船隻到洋子港,對大目降「貿易」,促進地方繁榮,幫助可不小。

村里名稱

01:王行里    02:中興里    03: 大橋里   04: 大灣里   05: 三民里

06: 二王里   07: 鹽洲里   08: 鹽行里   09: 龍潭里   10: 蔦松里

11: 網寮里   12: 新樹里   13: 復興里   14: 復華里   15: 復國里

16: 勝利里   17: 崑山里   18: 神洲里   19: 烏竹里   20: 埔園里

21: 建國里   22: 南灣里   23: 東灣里   24: 東橋里   25: 尚頂里

26: 西灣里   27: 西橋里   28: 西勢里   29: 成功里   30: 安康里

31: 光復里   32: 甲頂里   33: 永康里   34: 正強里   35: 北灣里

36: 六合里   37: 五王里   38: 三合里   39: 中華里   40: 永明里

41: 龍埔里   42: 北興里   43: 鹽興里

地名故事

有一首台語歌謠叫「台灣地名組曲」。

 

歌詞中有一句「…台南古都赤崁樓,永康叫做埔羌頭…」,「永康」,怎麼會被稱做「埔羌頭」永康市(1993~)的名稱,歷經民國(1945~)的「永康鄉」、日據(1895~)的「永康庄」、明鄭(1662~)的「永康里」、荷據(1624~)的「埔羌頭」。

為何它在荷據時期會被稱做「埔羌頭」?這麼一個奇特的名字,它到底有何意義?

 

由於十五、六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及新航路的開闢,世界進入海權時代,歐洲大陸大西洋沿岸的國家,一躍而為世界中心 ,這些新興的海權國家,紛紛往東方世界拓展勢力。而重商主義是他們向東方發展的主要動力。

 

到了十七世紀初,遠東海面已形成了鼎足而三的形勢;葡萄牙捷足先登,在中國的澳門租有根據地;西班牙佔有菲律賓的呂宋島;另外荷蘭則據有印尼的爪哇為地盤,與各國進行貿易交往。台灣在地理上剛好處於三角鬥爭的範圍內,所以淪為帝國主義的獵場。

 

西元一六二四年(明天啟四年)荷蘭佔領台灣,為台灣建立了第一個有政府形態的組織。荷蘭殖民台灣的主要動機,在於商業。在台灣經營貿易,成為主要的活動。貿易的主要內容,把台灣的砂糖、鹿皮輸往日本;砂糖甚至輸往波斯一帶;同時把台灣的米、砂糖、鹿角輸往中國。據歷史記載,一六三四年(明崇禎七年),荷蘭人自台灣輸到日本的鹿皮約有十一萬張,

到了一六三八年(明崇禎十一年)達到了十五萬張。因為當時正是日本的戰國時代,群雄割據,武士所用鎧甲多用鹿皮,所以台灣成為主要供應地之一,鹿皮變成國際貿易的商品。由於有這種需求量,當時有來自福建漳州、泉州的漢人,他們與住在台南附近的土著平埔族進行交易,有的漢人更是進入土著的村落中,以購買鹿皮為主要目標,將鹿皮收集後輸往日本,把鹿肉做成鹿脯,輸回中國大陸。昔稱「埔羌頭」的永康市,便是屬於台南附近的鹿皮集散地之一。

 

永康市位於昔日的台江內海、崁頂山之東。據專家指出,在十七世紀中期(明鄭時代)台江內海的地理範圍,北起南縣漚汪溪口、馬沙溝,南至南市南區喜樹、灣裡一帶,西面為沙汕所包圍,即今青山港汕、網子寮汕、頂頭額汕、安南區沿海(舊名隙子島、北線尾)、安平沿海(一鯤鯓至七鯤鯓)等;東面則沿七股鄉篤加村、西港鄉蚶西港、西港、安定至永康的洲子尾。呈東南走向,之後斜向西南,經府城外圍(鹽水溪、鄭子寮、小北門、西門路至喜樹、灣裡)與七鯤鯓相接。

 

從台江內海的範圍中,得知台江流經永康的「洲子尾」(今六甲頂),整個永康地區都在台江附近。在閩南語中,「埔」是平地之意,「羌」是鹿的一種,體積較小,「頭」是靠近海邊或水邊的「岬角」,「埔羌頭」---就是靠近海邊平地有鹿群的地方,該名稱至今應有近四百年的歷史了。

 

鄭成功登台,先設立承天府和安平鎮,並把安平鎮南北附近劃為二十四個里,當時的「埔羌頭」便有正式的記載名稱為「永康里」。清康熙二十三年,台灣歸入清朝版圖,永康劃歸台南府,日據時代在永康「埔羌頭庄」設永康事務報委員,隸屬台南州台南辦務署管轄,後陸續改名為「永康上中里」、「永內區庄」、「永康庄」。台灣光復後實施台灣省鄉鎮市組織規程,將「永康庄」改名為「永康鄉」,並劃分為十五個村。

 

永康由於近幾年來工商業發達,人口急速增加,達到十五萬人口,符合升格縣轄市條件,經省委會核准,終於在1993年5月1日正式改制永康市,而永康鄉從此成為歷史名詞,於2010年12月25日起,因縣市合併,更名為「永康區」。

(一) 網寮:

今網寮里,鯽魚潭漁民收網之處,臺灣紀略說鯽魚潭採捕之利,足供軍需,可見該潭之大,

而網寮竟成為村落。在鄭氏時期附近有大橋港及小橋港,後因臺江陸浮,現在均已無存。

 

(二)永康:

今永康里,昔埔姜頭庄,現為永康巿公所所在地。

 

(二) 王田:

光復初,併車行為王行村,係荷蘭時代東印度公司直接經營農田,當時土番叫荷人為王故名

王田。明鄭入台後,荷人退出台灣,仍有後裔遺留,今日仍有金髮藍眼男女存在。

 

(三) 大灣:

亦作台灣,係平埔族台灣社離開安平、下林(今台南市西南)後,所定居的村莊。明鄭時,

漢人來此向平埔族租田耕種,仍稱台灣,唯俗以台灣為全島之名,改以同音的大代替,稱

大灣。今分為大灣里.東灣里,西灣里,南灣里.北灣里,明鄭時期長興里,當時有王公

廟即今之廣護宮,清時置大灣塘目兵十名,後因鯽魚潭淤淺,而開墾其荒墾進而繁榮。

 

(四) 鹽行:

併洲仔尾等庄為今之鹽行里,洲仔尾為武定里最大村落,與鹿耳門,赤嵌,臺員互相猗角,

中夾臺江形成四重點,為鄭清兩代攻守必爭之地。時鄉人建真君廟奉祀,即今之保寧宮。

鄭經曾建別墅於洲仔尾,一時為策政之中心,該村頂大竹

林西南之地有花園地名,可能為當時之別墅遺蹪。洲仔尾位於臺江內海,曾建鹽埕於其北,

後分為洲北場及洲南場。而在附近鹽商蝟集設行運鹽,遂成一村落即今之鹽行。至乾隆年

間為洪水洲南北兩場,均被淹毀,且道光年間臺江陸浮,洲仔尾遂變成農村而衰落,現在

鹽行反變為主村。

 

(五) 蔦松:

為府城北往嘉義陸路,及東通新化山區水路的交通要衝,往來商旅不少,以地多鳥唧榕樹

子長成的榕樹林,又為府城北行第一個市鎮,故名蔦松街。盛時分頂街、中街、下街,奉

祀三老爺,即國姓朱成功。同治時曾與三崁店械鬥,市況漸差,遂成寒庄。庄中多雜姓,

較多的姓氏為謝、吳二氏。

 

(六) 烏鬼橋:

併頂林前為烏林材,舊書云:烏鬼橋庄在永康里,烏鬼所築,烏鬼紅毛奴也,橋圮里眾復

修。該橋築於鯽魚潭水合新港溪之處,現在縱貫公路有烏水橋乃其蹟.

 

(七)對面子:

在蜈蜞潭溝東岸,與蜈蜞潭庄隔溝相對,故名對面子,以陳氏為主,為小庄。

 

(九)車行:

為各種運輸貨物的行號聚集處,故名車行。昔日由蔦松東往大目降的車路經此,水路亦溯

新港溪而上,可說是水陸交通要衝。及台江浮覆,蔦松?落後,車行亦隨之沒落。

今設車行工業區,逐漸發展。

 

(十)三崁店:

在今糖廠西南側鹽水溪畔。乾隆以前在台江沿岸,為一個只有三間小店的村落,故名。

林爽文之役被焚燬,庄民陳氏東遷,與埔寮曾氏合併,仍稱三崁店。素以雄霸著稱,同光

年間,曾與蔦松、鹽行械鬥。今故庄仍無人居,僭稱之庄則為寒庄。

永康俗諺

永康區開發甚早,傳說俗諺甚多,雖道聽塗說,野叟曝言,姑錄俗諺數則,以供觀者茶餘飯後閒談之資。

1. 送啊送,送去二王吃肉粽:

二王即二王崙,昔日此地有菜頭市,為菜脯、花瓜、菜豆等蔬菜的集散地,自然也有賣肉粽、碗粿等點心攤,故有送去二王吃肉粽。另外,此地亦有墳場,民俗剛死時祭以三角肉,形如肉粽。故送去二王吃肉粽,即送入墳場。

 

2. 四月二十二,買無豆干來作忌:

鹽行、洲仔尾莊昔在台江內海邊,莊民每於春夏之際,於江邊捕抓白蟶,或入海撈取,收穫甚多。道光元年四月二十二日,莊民入海撈捕,忽然海嘯洶湧而至,淹沒房舍,捕蟶及家居莊民遭海水捲走溺斃者無數,後人每於此日家家祭祀死難先祖,市場上魚肉雞鴨均被買光,甚至連豆腐干也買不到。

 

3. 樹仔腳衙門,無辦:

日據初,局勢混亂,殖民政府曾在樹仔腳設立警察派出所,即俗稱的衙門。

後裁撤,遂無警察進駐,故稱無辦。鄉民以光有建築外表,而無效率的政府機構,形如樹仔腳衙門無警察,以此諺稱之。

 

4. 吳懶散,有七八尺高:

昔埔姜頭庄(今永康)有民吳氏,身高七八尺(約210-240公分),但生性懶散,游手好閒,不務正業,故有此諺,以譏諷大而無用的人。

 

5. 陳可,愛人呵咾:

昔蜈蜞潭有一老人,名陳可,生性吝嗇,一毛不拔,但好聽人稱讚(呵咾)。

若人呵咾,必心花怒放,慷慨解囊,與平日性格全異,里人常以此法得其財物,故有此諺,以譏諷吝嗇又愛人讚美之人。

 

6. 學甲廟,洲仔尾轎:

洲仔尾為昔日台江內海的港口,有大道公廟,乾隆十三年重建時,雕刻一頂神轎,所刻的龍、獅、鳳凰、牡丹、蓮花、菊、梅等,精巧甲於台郡,與由葉王整修的學甲慈濟宮,同為價值連城的藝術品,故稱「學甲廟,洲仔尾轎」。此神轎在日據末期皇民化運動時,為殖民政府沒收焚毀。